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朝代: |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简介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霜渡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解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鉴赏
鉴赏一: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鉴赏二:"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赞赏.中间两联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响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这对一个失意的征人来说,怎能不倍感怅惘迷茫呢?更何况还将要一步步跋涉而过.这一联,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鸿雁,地上的云山等等.第三联,由一般泛指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走出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其实,诗人是利用了通常情况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感官所引起的错觉.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树叶的颜色成了天气的测量表,它让人们觉得,寒冬的到来,好像是由于枯黄的树色不断地催促所致.这句诗,充分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御苑砧声向晚多",李白曾有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借月色洗涤衣物是长安的习俗.同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诗,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的谆谆叮嘱,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劝勉.是啊,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前车之鉴,后者当戒.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两句诗,其中却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后人评价这首诗,多是从作诗之法的角度.称赞其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将全诗细细体味,便不难发现,此诗更令人不忘的,是作者那溢满全诗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李颀的其它送别诗.也多是充满了真情实感,所以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宦游人鲜为人知的孤苦景遇和悲凉心情.如"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等,成为人们传颂的千古佳句。
热门诗人
姚合 [唐]
杜甫 [唐]
周巽 [元]
李白 [唐]
曹勋 [宋]
方岳 [宋]
白居易 [唐]
郭印 [宋]
周行己 [宋]
李商隐 [唐]
成鹫 [清]
方回 [元]
陈造 [宋]
释怀深 [宋]
张祜 [唐]
项安世 [宋]
赵师侠 [宋]
张昱 [元]
范成大 [宋]
黄庭坚 [宋]
李颀的其他作品
《望秦川》
《古塞下曲》
《古从军行》
《古意》
《送陈章甫》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送魏万之京》
《琴歌》
《送刘昱》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少室雪晴送王宁》
《别梁锽》
《送人归沔南》
《咏张諲山水》
《杂兴》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崔五宅送刘跂入京》
《行路难》
《达奚吏部夫人寇氏挽歌》
《送刘方平》
《采莲》
《龙门西峰晓望刘十八不至》
《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魏仓曹宅各赋一物得当轩石竹》
《魏仓曹东堂柽树》
《送刘主簿归金坛》
《野老曝背》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晚归东园》
《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