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平乐·池上纳凉

朝代: | 作者: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简介
《清平乐·池上纳凉》是清代词人项鸿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的是夏日的夜晚,词人在庭院荷塘边乘凉消暑的闲适场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夏末纳凉,临水扶醉,听荷塘一阵雨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音即将变做秋声。自是词人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词人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爽朗工致。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解
①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②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③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④蜡炬:蜡烛。⑤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⑥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⑦一霎:一会儿。
鉴赏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热门诗人
郭印 [宋]
周行己 [宋]
李商隐 [唐]
姚合 [唐]
方回 [元]
陈造 [宋]
释怀深 [宋]
张祜 [唐]
成鹫 [清]
曹勋 [宋]
张昱 [元]
范成大 [宋]
杜甫 [唐]
周巽 [元]
李白 [唐]
项安世 [宋]
赵师侠 [宋]
方岳 [宋]
白居易 [唐]
黄庭坚 [宋]
项鸿祚的其他作品
《清平乐·池上纳凉》
《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徵招·其三》
《声声慢·卖饧小巷》
《高阳台·其一》
《风入松·其二》
《恋绣衾·漏残酒醒灯半昏》
《水龙吟·其三》
《浣溪沙·其十二》
《菩萨蛮·其十》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
《临江仙·其四》
《瑞鹤仙·漏琼侵钿琯》
《水龙吟·其四》
《天香·其一》
《天香·其二》
《浣溪沙·其十》
《菩萨蛮·其十四》
《河传·其二》
《浣溪沙·其二》
《菩萨蛮·其十二》
《念奴娇·其三》
《沁园春·卷起湘帘》
《浣溪沙·其四》
《齐天乐·其七》
《菩萨蛮·其五》
《醉太平·其三》
《齐天乐·其二》
《菩萨蛮·其二》
《菩萨蛮·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