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过碛

过碛

朝代: | 作者: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简介
《过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构成的印象和内心触发的感受。前二句写眼前所见,后二句写心中感受。结构浑然一体,第二句回应第一句,第三句又直承第二句,第四句则宕开诗笔,另拓诗境。全诗真实、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作者低迷困惑的心情。
译文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注解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⑵黄沙:指沙漠地区。唐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诗:“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⑶云天:高空。《庄子·大宗师》:“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直下低:往下低落。⑷言:说。⑸“行到”句:此沙漠当在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以东,故有此说。
鉴赏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之职。此诗当作于他这次出塞赴安西途经沙漠之时,时间大约在天宝九载(750年)。
热门诗人
释怀深 [宋]
张祜 [唐]
项安世 [宋]
赵师侠 [宋]
张昱 [元]
方回 [元]
黄庭坚 [宋]
郭印 [宋]
周行己 [宋]
李商隐 [唐]
姚合 [唐]
范成大 [宋]
杜甫 [唐]
周巽 [元]
李白 [唐]
成鹫 [清]
曹勋 [宋]
方岳 [宋]
白居易 [唐]
陈造 [宋]
岑参的其他作品
《过碛》
《送人赴安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碛中作》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和贾舍人早朝》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玉门关盖将军歌》
《寄左省杜拾遗》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思》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送崔子还京》
《暮秋山行》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春梦》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戏问花门酒家翁》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卫节度赤骠马歌》
《送人赴安西》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