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朝代: | 作者: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简介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解
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⑼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鉴赏
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紧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热门诗人
郭印 [宋]
周巽 [元]
李白 [唐]
黄庭坚 [宋]
释怀深 [宋]
张祜 [唐]
周行己 [宋]
李商隐 [唐]
成鹫 [清]
曹勋 [宋]
方岳 [宋]
范成大 [宋]
杜甫 [唐]
项安世 [宋]
赵师侠 [宋]
姚合 [唐]
张昱 [元]
方回 [元]
白居易 [唐]
陈造 [宋]
陆游的其他作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游山西村》
《钗头凤·红酥手》
《关山月》
《书愤》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临安春雨初霁》
《卜算子·咏梅》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家训》
《鹊桥仙·夜闻杜鹃》
《剑门道中遇微雨》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鹊桥仙·华灯纵博》
《金错刀行》
《沈园二首》
《病起书怀》
《临江仙·离果州作》
《浣溪沙·和无咎韵》
《夜泊水村》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谢池春·壮岁从戎》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鹊桥仙·一竿风月》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