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朝代: | 作者: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
译文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注释①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②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③无寐:失眠。④目断:望尽,望而不见。⑤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⑥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⑦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⑧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解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后来黄庭坚、王诜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启发而新创的词牌。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
热门诗人
郭印 [宋]
释怀深 [宋]
赵师侠 [宋]
姚合 [唐]
白居易 [唐]
张祜 [唐]
周巽 [元]
成鹫 [清]
方岳 [宋]
陈造 [宋]
李白 [唐]
周行己 [宋]
曹勋 [宋]
方回 [元]
黄庭坚 [宋]
李商隐 [唐]
项安世 [宋]
张昱 [元]
范成大 [宋]
杜甫 [唐]
晏殊的其他作品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平乐·红笺小字》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清平乐·金风细细》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送凌侍郎还宣州》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踏莎行·碧海无波》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踏莎行·祖席离歌》
《喜迁莺·花不尽》
《踏莎行·小径红稀》
《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
《少年游·重阳过後》
《山亭柳·家住西秦》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踏莎行·细草愁烟》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
《中秋月》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