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

朝代: | 作者: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简介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译文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注解
文学赏析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往事”内容如何,只写“故人迢递在潇湘”而使她深感“惆怅”。由此一笔,则所谓“往事”,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潇湘”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应是“故人”一句所本。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意”而以“回文重叠”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回文重叠”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意”字是相对于“笔”字而言的。前加“纵有”,后缀“谁寄”,“意”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水”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这首词刻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雁”、“候虫声”、“杵声”紧扣住秋夜,用短句“惆怅”、“愁永”来贯穿全篇,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烘托了主题。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花间派”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清疏”之感。历史评价李珣《定风波》共有五首,多写亡国后不复出世的隐居生活,抒发怀恋故国、洁身自守的情怀。关于这首词,况周颐认为:“盖寓故国故君之思,非寻常之语也。”
热门诗人
郭印 [宋]
释怀深 [宋]
李白 [唐]
周行己 [宋]
赵师侠 [宋]
成鹫 [清]
曹勋 [宋]
方回 [元]
陈造 [宋]
范成大 [宋]
杜甫 [唐]
张祜 [唐]
周巽 [元]
李商隐 [唐]
项安世 [宋]
张昱 [元]
姚合 [唐]
方岳 [宋]
白居易 [唐]
黄庭坚 [宋]
李珣的其他作品
《女冠子·春山夜静》
《浣溪沙·晚出闲庭看海棠》
《渔歌子·楚山青》
《南乡子·相见处》
《渔歌子·荻花秋》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
《渔歌子·柳垂丝》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南乡子·乘彩舫》
《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菩萨蛮·回塘风起波文细》
《酒泉子·寂寞青楼》
《女冠子·星高月午》
《酒泉子·雨渍花零》
《酒泉子·秋雨连绵》
《酒泉子·秋月婵娟》
《定风波·十载逍遥物外居》
《定风波·又见辞巢燕子归》
《定风波·帘外烟和月满庭》
《菩萨蛮·等闲将度三春景》
《菩萨蛮·隔帘微雨双飞燕》
《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
《南乡子·云带雨》
《渔歌子·九疑山》
《南乡子·山果熟》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
《西溪子·金缕翠钿浮动》
《句·月窗花院梦悠扬。》
《渔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