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诗词 > 诗词鉴赏 > 秋夜

秋夜

朝代: | 作者: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介
《秋夜》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闺怨诗。朱淑真是南宋有名的女诗、词人之一,她命运不幸,嫁给一个市井商人为妻,情绪时时抑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她只有寄情于诗,移情于物来排遣爱情生活带来的“颦眉”。这首《秋夜》诗,就是写漫漫秋夜,孤衾独宿,烛花频剪,夜久无眠的愁绪。诗言浅味永,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译文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注解
①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②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鉴赏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没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热门诗人
李白 [唐]
郭印 [宋]
赵师侠 [宋]
方岳 [宋]
周巽 [元]
曹勋 [宋]
白居易 [唐]
周行己 [宋]
张昱 [元]
陈造 [宋]
李商隐 [唐]
项安世 [宋]
姚合 [唐]
方回 [元]
黄庭坚 [宋]
释怀深 [宋]
张祜 [唐]
成鹫 [清]
范成大 [宋]
杜甫 [唐]
朱淑真的其他作品
《谒金门·春半》
《春日感怀》
《芙蓉》
《窗西桃花盛开》
《春归五首·其二》
《代谢人见惠墨竹》
《蝶恋花·送春》
《秋夜》
《生查子·寒食不多时》
《减字木兰花·春怨》
《断肠迷·下楼来金钱卜落》
《清平乐·风光紧急》
《江城子·赏春》
《圈儿词·相思欲寄无从寄》
《鹊桥仙·七夕》
《中秋闻笛》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落花》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初夏》
《清平乐·夏日游湖》
《冬至(朱淑真)》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浣溪沙·清明》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
《点绛唇·风劲云浓》
《暮春有感》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